前不久,位于常德高新区的湖南常德牌水表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常德水表厂”)隆重庆祝自己的“甲子”华诞。这家在常德土生土长的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个产品——水表。它是常德市唯一一个以市名“常德”冠名的工业品牌。从濒临破产到逆袭成为年产能突破300万只的全省销冠,这家企业堪称本土传奇。
历经一个甲子的洗礼,60岁的“常德牌”水表为何历久弥新?让我们走进企业,听企业家讲述“德品”背后的故事。
李发银、罗宗芝夫妇接受采访
浴火重生:一场冒险的跨界之旅
1965年,常德水表厂建厂,它的前身为常德市钟表仪器社。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常德水表厂靠一锤一钉“敲”出了第一只铜制冷水表,成为全国水表行业第五家定点生产水表厂。
时间拨回2002年的寒冬,命运为常德水表厂亮起“红灯”。这家曾填补中南地区水表行业空白的国企褪去昔日荣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濒临破产。与此同时,在餐饮业和装饰业干得红红火火的李发银、罗宗芝夫妇,在他人不解的目光中举牌竞购,一脚踏入陌生领域。
企业改制,绝非易事。对外要面对质疑和不解,对内要面对管理断层、客户流失、资金短缺的乱局。李发银、罗宗芝夫妇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定的决心,在湖南常德牌水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后,便提出了“稳生产、引技术、拓市场”的三步走战略——稳生产即优先安置原厂职工,实现国企向民企的平稳过渡; 引技术即斥资引进全自动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 拓市场即组建专业营销团队,从“坐等订单”到“主动出击”。
智能化生产线
好产品如何赢得市场?老水表厂人都知道“四皮”销售精神,即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跑破脚皮、想破头皮。正是凭着这份“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诚意,企业在行业迅速赢得“东宁波、南常德”的美名。
22年前的这放手一搏,也开启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销售额从2003年500多万元增长到2024年2.3亿元。20余年间,40余倍的市场增长,无声诉说着这场跨界重生的不俗成就。
产品迭代:一条跃迁的智造之路
改制之初,李发银夫妇俩便深知,诚意只是敲门砖,产品才是立身之本。
NB-IoT物联网水表
当水表行业悄然迈入智能时代,常德水表厂迅速布局——2005年,自主研发的预付费IC卡智能水表实现先付费后用水,成为市场新宠。以此为始,技术革命在表盘之下悄然发生:2014年,企业成立新技术研发中心,开发超声波水表、电磁水表等高端产品;2020年,企业推出NB-IoT物联网水表,实现远程抄表、数据实时传输。目前,企业产品端已经从单一机械水表生产发展为覆盖智能水表、智慧水务系统的全产业链供应商。
企业产品有230多种型号
2008年,湖北荆门石化炼油厂18000只机械表面向全国招标事件,是常德水表厂以“精”制胜的经典之役。
当时行业中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厂家志在必得,中标呼声也是最高。经过层层严苛考核后,这家企业和常德水表厂顺利入围,进行最后的产品检测考核。很快产品检测结果出来了,“常德牌”水表所有产品全部通过检测,顺利胜出。为进一步确保产品性能,招标企业要增加一次最原始的滴水测试,这一次“常德牌”水表仍然没有给对手机会,以高于对手0.2吨的测量精度彻底征服现场所有人,最终将价值110万元的订单收入囊中。
质量是尊严,精度即话语权。这一役,让“常德牌”在全国市场声名鹊起。如今的“常德牌”水表,是行业内绝对的全省销售冠军,占据着全省90%以上的市场份额。销售版图从当年以“两湖两广”为主,逐步拓展至全国30多个省,“常德牌”水表被全国的1000多家水司广泛使用。此后,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产品有230多种型号,年生产量达300万台以上。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常德牌水表也开始走向世界,赢得海外客户认可。目前,“常德牌”水表已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计划进一步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创新驱动:一块水表的长寿密码
如今的常德水表厂已经从一个家族式企业全面升级为现代化管理企业。一批70、80后的管理层,使企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创新引擎被置于发展核心位置。常德水表厂在长沙成立研发中心,全面研究智慧水利、智慧水务的管理系统,并明确制定企业的发展使命,就是“打造卓越的水资源管理服务商”。与此同时,企业大力联姻高校院所共建“智慧水务联合实验室”,筑巢引凤招揽高端人才,自主构建智慧水务云平台,打通“产学研用”创新动脉。
迄今常德水表厂累计获得147项知识产权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2项。参与制定27项国家行业标准,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之一。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一系列荣誉。
今天的常德水表,已非昔日单一制造商。站在企业2017年投入4.8亿元打造的300亩智能科技产业园上,一张与科研院所联合擘画的“碳中和智慧水务园区”蓝图,正推动企业向智慧水务整体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身。